最近
一款名叫ChatGPT的
(资料图片)
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火爆全球
也引起不少老年人的关注
在中老年人的生活里
也有人工智能的影子:
摄像头、智能茶吧、“小爱同学”等
他们带给中老年人怎样的生活体验
让我们一起听听!
时间:2月23日
地点:西工区西工街道市府院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说起人工智能,不得不说说去年年底外孙女给我安装的摄像头。由于疫情原因,外孙女担心我不听话偷偷外出买菜,因此这个小小的摄像头成了她监视我的工具。起初,我还有些抵触,原本自由的生活,多了一双“小眼睛”看着多不自在。一次,我换衣服准备外出买菜,“小眼睛”就发出声音:“姥,你去哪儿?需要啥我给你送。”声音从“小眼睛”传出那一刻吓了我一跳,我知道孙女正在监视我。我狠狠地瞪了“小眼睛”一眼,只好作罢。之后,我多次想出门都被外孙女当场抓住;有时好不容易“逃”出门,但没走多远就被外孙女打电话叫回。虽然生活被“监视”,但也多了温情。“今天天气有点冷,姥,你出门要加衣服”“今天伙食不错”“这件衣服很时髦”……我知道在摄像头的那头是外孙女的牵挂。作为独居老人,摄像头让家人更放心我的生活。
年龄不断增长,记忆力随之下降,我经常出现打开电器后却忘关的情况。一次,我在家烧水,见垃圾满了随手关门去楼下扔垃圾,可钥匙忘在家里。老伴儿出去锻炼,孩子又去上班,火上还烧着水,情急之下只好急呼老伴火速回家。有了这样的经历,新房装修时,儿子提议安装智能家居,电器可以通过语音控制,还能设置提醒,因此我欣然接受。科技给生活带来了便利。清晨,“小艺”把我从梦中叫醒,伴随着优美欢快的旋律;智能管家帮我拉开窗帘,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灯光、电视、空调、音响都能听懂我的话,为我提供贴心服务……这些曾经在电影里出现的场景,如今已经变成现实,出现在我的生活里。自从有了智能管家,我对人工智能产品也开始有了兴趣,带有语音、感应功能的智能家居产品,对老年人也非常友好。但我一直觉得,智能产品只能成为提升人们生活舒适度的工具,不能替代亲情。
我从年轻时就有记账的习惯,每个月的吃穿等用度都记在本子上,方便了解花销的去处。但纸质记账本存放占地方,闺女就推荐我用了电子记账本。你还别说,这个还真的挺智能!每天从市场回来,我就赶紧戴上老花镜,点开手机里的APP,开始记账。儿子儿媳在外面买东西,晚上回来会把小票交给我。没有单据的话,还会给我随时发微信。刚开始觉得麻烦:打字看不清楚、手机输入经常出错,但渐渐“上手”之后我也找到了乐趣。APP中,每个月的日常消费被归为食品、交通、医疗等8个类别,并自动生成拼图。不记账的时候,我也常打开软件回顾一番,了解家庭支出哪方面占比较大,做到心里有数。
人工智能我接触不多,最近我正在学习制作短视频,觉得也属于“智能类”。“你看我这个视频,拍的是社区的合唱团;这个是我的闺蜜和她的重孙互动……”因为视频永久记录了当时的情绪,让快乐永存。在社区活动时,伙伴们跳舞、唱歌,我会在旁边为大家拍视频、拍照片,然后把这些制作成合集,既娱乐了自己也能得到他人的称赞。平时,我喜欢在家做编织。为了练习短视频制作,我把编制的帽子、包包、靠垫拍照后做成视频发到朋友圈。哪个朋友喜欢,我就送给他,现在好多朋友的家里都有我的作品。我年龄大了,反应速度、记忆力慢慢下降,学东西不如从前。但我想学这些新鲜玩意儿,能掌握一项新技能证明我还有学习的能力,也说明我还年轻。
西工区社区咨询师、三级心理咨询师褚建东:
我们看到科技给老年人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老年人愿意接受并学习、应用新技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让生活焕发新活力。(贾臻)
来源 | 洛阳网
原标题:《当银发族遇上人工智能,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