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文化频道 记者 安绮】“我认为听众不仅应该熟悉和欣赏那些非常著名的家喻户晓的贝多芬的作品,也应该去聆听贝多芬所有的奏鸣曲,对于他们来说这将会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探索之旅。”5月9日晚,钢琴大师鲁道夫·布赫宾德重返国家大剧院舞台,奏响贝多芬的5部钢琴奏鸣曲。首演之前,布赫宾德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分享自己的贝多芬情怀与艺术人生。
【资料图】
钢琴大师鲁道夫·布赫宾德(摄影 高尚)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完成于1795年至1822年,几乎贯穿了贝多芬的音乐生涯,堪称一部黑白琴键上的“贝多芬自传”。从早期对自己独特音乐个性的初步探索,到中期的热情、激烈、磅礴的色彩和对奏鸣曲表现力和套曲结构功能的拓展,再到晚期深刻的哲理性及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在每一部钢琴奏鸣曲中,我们都能体悟到贝多芬在不同人生阶段艺术表达的流变与进步。
布赫宾德曾在世界各地近60次上演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音乐会,并录制了超过100张贝多芬作品专辑,其中包括钢琴奏鸣曲全集和钢琴协奏曲全集,他的演奏被誉为“教科书式”的典范。
同时,他也是贝多芬的资深研究者,收藏了39个不同版本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乐谱,通过对贝多芬的书信、同时代的相关记载和报道以及乐谱手稿的研究,梳理着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和音乐生涯。
布赫宾德说,希望通过自己的演出打破大众对贝多芬的刻板印象,“从他写给别人的信件中可以感受到,贝多芬其实一生都在追逐温暖,对所爱之人有着极为深刻的情感。所以,我会经常告诉我的学生,演奏作曲家的作品前,最好先去读一读关于他的书。”
布赫宾德与贝多芬的缘分始于他的童年:“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比较小的公寓里,公寓里当时有一架钢琴,钢琴上摆了一台收音机,收音机的后面的墙上就有一幅贝多芬的雕像。”
五岁就考入了维也纳音乐学院,他也是当时音乐学院最小的学生。布赫宾德讲述到:“我去维也纳音乐学院后,开始逐渐接触一些作品,特别是贝多芬的作品。这也是成为我之后录制或是演奏其他著名大师的作品的一个根基,在那里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布赫宾德回忆,第一次录制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大概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布赫宾德对于贝多芬的理解也不断深入。他透露,车尔尼对贝多芬的研究对他影响很大,车尔尼所著的一本书中对贝多芬的各种作品都有非常详细地讲述。
“车尔尼写到他在演奏贝多芬作品的时候,一开始会需要注重原来的标记,但是在演绎7到8次的时候,可能就会不断改变他的节奏和表情。贝多芬在当时是少有的作曲家,既要求拍子准、节奏准,又对表情有单独的提示,同时他也给钢琴演奏家一定的自由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布赫宾德说。
布赫宾德此次演出,会在9天内用一共7场音乐会呈现贝多芬全套32首钢琴奏鸣曲,可谓是一次极具艺术震撼力的音乐“马拉松”。首演当晚,这场音乐之旅的起点从贝多芬25岁创作的《F小调第一号钢琴奏鸣曲》开始。
后续的演奏顺序并非按照作品的创作年代排列,布赫宾德对此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设计,上半场的后两部奏鸣曲分别是G大调第10号与降E大调第13号“如幻想曲”,下半场则是与13号同调性的降E大调第四号与观众们最为熟悉的作品之一,《升C小调第14号钢琴奏鸣曲“月光”》。
其他几部观众最为耳熟能详的“暴风雨”、“告别”、“热情”、“悲怆”、“黎明”等,也被布赫宾德巧妙排布在与它们具有关联的奏鸣曲中,而在5月17日,这场“马拉松”的尾声将是贝多芬晚期最后三部钢琴奏鸣曲。
谈及9天内演绎全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布赫宾德表示:“对我来说,无论这一系列音乐会是在一周内完成还是在一个月内完成,它都是一个挑战,因为要完成一次出色的演出它就是一个挑战。”(完)
